肖复兴(《人民文学》副主编、作家):
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畅销书,读者层次、阅读水平、文化水准不同,对畅销书的需求也不同。正如仙人掌只能在沙漠中生长,其它花在森林中生长,不同国度的畅销书有不同的遭遇。读者也需要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,不断调整对畅销书的看法。现在缺乏的是高品位,艺术性、思想性都很高,既好看又耐看的畅销书。
文人是很容易清高也很容易麻木的,他们很容易看不起畅销书,其实真正的好书就应该是畅销书。现在中国的畅销书还是有些单调,对读者分割不够,针对性不强,就像化妆品、服装,越是划分得细,越有人来买。
王喆(作家出版社宣传策划负责人):
畅销书有很多类,有的因经典而畅销,有的因名家写作或写名家而畅销,有的是书本身的确精彩。能打动大众的通俗感官享受,围绕大众的喜怒哀乐写出来就是畅销书。目前中国的大众欣赏趋于通俗化,作品表现形式比较直接,畅销书是从某种角度直接切入。如果单纯是时尚的畅销书,不可能永久性畅销。经典的畅销书具备深层次的思想性和艺术性,如果达到这个境界,畅销书会更具有魅力。
王磊(社会科学出版社宣传策划室主任):
很多出版社在追求一时的畅销。如果过多追求时尚,对于出版社塑造品牌不太有利。在运作上,瞄准市场是对的,没形成品牌,可能更多的出版社更重视过程,或者是直接了当地达到目的。但不宜太多,否则容易让人感觉是泡沫。出版社在出版之前也要先问一句“我是谁”,时尚的路子当然也有市场,但是主要还是要形成风格,形成品牌后读者会更加认可。不同出版社有不同的选题思路,《贝克汉姆》就是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一次尝试:写名人、名人写、名传记。有的畅销书立住了,形成品牌,有的没立住,就可能成为过眼烟云。
图书订货会像是一个盛宴,所有的出版社就像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烹饪大师,做的菜是是否让读者满意,不能单靠调味品大家都说现在市场没热点,其实没热点就是热点。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造成出书的多元化,这是好事,带来图书市场的丰富。大家就像运动员,要有一颗平常心,哪方面都可能出畅销书,要充分挖掘潜力。
杨明书(国林风书店副总经理):
回首2000年中国书业,作为流通商,一边为读者找好书,一边为好书找读者,辗辗转转,颇费踌躇。尽管执意地秉承文化担当传播真知、服务读者的经营理念,仍有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。
根据“开卷市场研究所”的全国零售观测统计报告选出“千年一打”文学畅销书12种,我个人认为,在萧条中徘徊的2000年书业,从文学畅销书角度看,《千年一叹》、《三重门》、《怀念狼》、《玉观音》和《哈佛女孩刘亦婷》可称得上是雄居首位,华艺出版社推出《痛并快乐着》和《生命的留言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、春风文艺出版社、上海人民出版社、中国友谊出版社和知识出版社分别以《哈里·波特(四卷本)》、《大浴女》、《零下一度》、《北京法源寺》和《雨衣》各占一席。可以看出,专业文艺社在热点捕捉、推陈出新和畅销书打造方面还是胜出一筹。12种畅销书的作者背景相对复杂,水平参差不齐,有内地实力派小说名家贾平凹和铁凝,学者型散文名家余秋雨,更有17岁一举成名的偏才中学生韩寒。职业型实力派作家与新出茅庐而一鸣惊人的撰稿人各有佳选,不再是清一色的名家名优风景线,说明读者阅读兴趣和关注焦点已产生分化。从体裁看,长篇小说依然在畅销书中独占鳌头,但新的电视小说、网络形式表现也不俗。从销量看,韩寒独领风骚,《三重门》去年加印22次。
综观上述简析,回首2000年书业不免一叹,叹文学畅销书品种太少,水平落差很大(实际上也没有曲高和寡的成见),经得起时间考验有传世价值的就更难讲了,好在这些畅销书都是原创性的,这也令书业和读者心存安慰了。
董文鑫(《生活日报》记者)
我以前经常买畅销书来看,但看了以后感觉非常失望,现在基本不怎么买畅销书,感觉没什么价值,功底差、缺乏对读者的震憾力。很多畅销书是过眼云烟,看了之后中没什么印象,过两年再回头看看,其实什么也没留下。我还是喜欢二三十年代的作家,像鲁迅、沈从文。